自闭症不是抑郁症,更不是社恐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正式名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我们常常听说但也常常出现误解的精神障碍。
提到自闭症,你会想到什么?
内向?孤僻?不爱说话?不愿社交的天才?
不,这些都不是自闭症。其实我们了解的自闭症人士自身和家庭的情况比我们想的要少很多。也因此公众会产生很多关于他们的误区。
01
“我怀疑我有自闭症”
这估计是对自闭症最容易出现的误解,不仅是自闭症,“我可能患有...”这种想法普遍见于所有精神疾病乃至身体疾病。
近几年一些心理疾病名词改编的网络用词大肆流行,诸如“我强迫症犯了”“我都PTSD了”“我自闭了”等用语,让大众靠近心理学的同时,也对心理疾病增加了更多的误解。
“我自闭了”通常用于表达在受挫后生闷气的感受,对于不了解自闭症的人,自然会认为自闭症就是一种自闭的情绪灌满了生活的病症。
亦或是,很多害怕人群的人或者不想参与过多社交的人,也会自称或怀疑自己是否有自闭症。
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这里给你澄清:
网词“我自闭了”的含义更多指抑郁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情绪则可能是抑郁症;
害怕人群的是社交焦虑症或单纯只是不擅长社交的正常人群。
这两种情况都不是自闭症。
自闭症的“自闭”,或是孤独症的“孤独”,都并不是大家望文生义所理解的那样,而是指自闭症患者独有的一项缺陷——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理解别人的想法。
这里说的“别人的想法”并不是那种很复杂的、深层的想法。举个例子,当有面对着我们的人用手指指向我们身后时,正常人会知道这个人想让自己看后面,我们也会不自主地想转头看后面,但自闭症患者不知道,他们仍然会看着你或者其它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他们很难做到明白他人的意图。
(动画短片:《路易斯的鞋》)
所以,除非有医生确诊你是自闭症,否则请不要想当然地声称自己患有自闭症,这会对大众了解自闭症群体又加大难度。
02
“自闭症者都是极端天才”
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里,某个患有自闭症的角色要么有着超人的计算能力,要么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所以给人留下一种“自闭症都有极高的智商,他们只是不会表达”的错觉。
但这种自闭症人士在现实中是极罕见的,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而更多的自闭症患者各方面智力都比常人更低。近一半的自闭症人士还同时会有学习障碍。
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天生自带吸引媒体的天赋,他们不谙世事,却对某项技能有着天才的水平,每报道出一例就能吸引来很多的目光;而剩下的自闭症患者,便在这种烘托下变得透明。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幸存者偏差(一种把幸存者代表所有人的错误逻辑),以为自闭症都是天才。
很多人认为自闭症患者只是不喜欢与人交往。事实也并非如此。智力存在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对社交沟通明显不感兴趣,而智力和语言水平尚可的阿斯伯格症(自闭症谱系中的一种)反而对社交有着渴望、喜欢与人玩耍,但限于理解共情水平,他们很难与人流畅地沟通。
03
“自闭症是不负责
的家庭刺激出来的”
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弗洛伊德时代,其中就包括了对自闭症的论调。
限于研究的技术水平,上个世纪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只能靠观察来推测。因此也出现了“孩子患自闭症是因为父母的冷漠”这种观点的流行。
然而现代医学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自闭症与后天环境受挫无关,只与遗传、染色体变异、胎儿时期发育情况、母亲怀孕时期健康状况等生物环境因素有关。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自闭症谱系障碍被归类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也将自闭症定义为「发育残疾」。而不是像抑郁症、焦虑症那样的情绪障碍,也不是精神分裂症那样的精神障碍。
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自出生开始就是自闭症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从正常人变成了自闭症患者”。只不过,对孩子关注少的父母会更容易让自闭症孩子错过诊断和干预的最佳时期,降低了康复的可能。
的确也有后天发作型的自闭症患者,这类患者发育到两三岁的时候还是正常的孩子,突然在一周内退化为了不会说话的智力落后者。
然而这并不是表明他们后天才患上自闭症,而是本身患有而后天逐渐显露了出来。就好比一些男性携带了谢顶的基因,年轻的时候不会显露,但到了一定年龄便会开始掉头发。
(公益短片:《豆豆》)
04
“自闭症可以吃药治好”
自闭症并不是像焦虑症、抑郁症那样的情绪问题,而是神经发育问题,因此也并不是吃药就可以治疗的,目前没有可以医治自闭症的药物。自闭症患者服用的药物只能针对该个体身上的并发症,如多动、躁狂、抑郁等。
神经发育迟缓的病症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智力和动作的训练来干预,去使力促进神经的发育。
针对自闭症的训练,是越早开始越好的,四岁以后进行的干预都不一定会有大成效。
然而国内有调查显示,12%-76%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时就已经有症状,但通常在3-4岁才能获得诊断。由于了解甚少,有些患者的父母甚至是到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才发现不对劲,此时进行的干预治疗收效已经甚微。
即便回到正常水平,他们也不能再被奢望从事沟通能力要求高的职业,如很多中国父母都喜欢的公务员和老师等。
家长应当重新建立自己对孩子的心理预期,对于不同病情的孩子,其也应有不同的属于他们的“成功”。
除了情绪上无法理解他人、语言上难以表达沟通,自闭症人群还有一个典型症状:刻板重复的行为、兴趣。
他们会十分固执地把小火车排成几排,但也不会让火车跑起来,只喜欢重复地排列火车,如果其他人想与他一起玩,加一辆小火车,他们则会因为排列被打乱而生气。
(动画短片:《认识自闭症》)
他们还会经常重复敲打自己的身体、抓挠自己的头发,仿佛不知疼痛一般,其头部和腿部这些手最容易打到的地方留有最多淤青,所以自闭症的孩子常被监护人按住或捆住双手。
虽然他们难以做到共情和理解他人,但他们并不是木头,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甚至因为自己不能表达、不能被他人理解,而情绪更易不稳定,很多自闭症的孩子也常伴有躁郁症等情绪问题。
他们无法理解别人,别人也无法理解到他们,他们就像住在一颗无人的星球上,所以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另外,对自闭症的康复干预是长期的,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治好的,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耐心。所以自闭症的家庭压力比一般家庭更大,大部分患者即便到了成年也无法独立生活,一些父母会选择辞去工作照顾他们,有的可能倾家荡产求医问药了十几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公益短片《豆豆》)
有些更不幸的孩子,遇上承受力不足的父母,将其扔给康复机构或者老人,自己拒绝承认有这个孩子,或是催促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赶紧还他们一个正常的孩子,乃至认为孩子自闭症是性格不成熟、长大了就好了。
同时,还有些更不幸的家长,被“自闭症来源于冷漠的父母”的说法误导,认为是自己照顾不周而陷入深深的内疚,又急于求医而落入一些江湖骗子的手中,被各种“神丹妙药”掏空钱财。
近几年,世界各地的卫生组织都提倡一种综合干预,对自闭症患者的干预不能止限于医疗和教育机构,社会也是其中承担责任的一员。来自社会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一个好的氛围,也能让新生患儿及时得到识别和干预。
千万不要小看知识氛围的力量。二三十年前,社会上的人们普遍不懂食品卫生的必要,常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很多人因此肠胃出现大毛病;而现在的我们都知道要吃水洗过的干净食物,当我们看到孩子要吃不干净的食物,我们会条件反射性地制止他,不用思考都能想到孩子吃了可能会生病。
这种全民的卫生科普,帮助人们预防了很多病菌感染的疾病。同样地,精神卫生疾病也急需这样的知识氛围。
国内自闭症的发病率有近1%,现有约1000万患者。你对自闭症的一次正确的了解,是驱逐伪科学的其中一掌力,或许就能在某刻帮助到某个自闭症患儿家庭。
互 动
你曾经对自闭症有过误解吗?
你愿意了解更多吗?
有什么话评论区都可说
END
编辑| 瞎猫
排版| 水水
审核| 张奕华 林玛 宋姣姣
图片| 中国网、新华社、知乎、bilibili、网络
参考文献:
[1] Publishing, A. P. .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e.
[2] Sun, X., Allison, C., Wei, L., Matthews, F. E., Auyeung, B., Wu, Y. Y., Griffiths, S., Zhang, J., Baron-Cohen, S., & Brayne, C. (2019). Autism prevalence in China is comparable to Western prevalence. Molecular autism, 10, 7.
[3] 《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V》,五彩鹿孤独症研究院 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
[4] 纪录片《地平线:走进自闭症》,Helen Sage 导演,2014.
bilibili:“对不起,教一群自闭症孩子,我真的崩溃了”.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我知道你「在看」~